2025-11-03 01:02:26李时珍缘结救命芩

李时珍缘结救命芩

摘自2024-12-4中国中医药报

赵中振

北京中医药大学《本草纲目》研究所

黄芩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,不但拯救了李时珍的性命,也使他坚定了学医之路,更成就了后来的《本草纲目》。

青蒿、黄芩等中药不仅是中医药王国中的瑰宝,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在全世界中医药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之下,还会有更多的中药被挖掘、研究、利用。

李时珍与黄芩

李时珍走上行医之路有一段坎坷的经历。

李时珍的爷爷是走街串巷的铃医。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坐堂医生。那个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,他们望子成龙,希望李时珍能考取功名,光宗耀祖。李时珍小时候很喜欢读书,也曾一心科举,14岁便考中了秀才,原以为前途一片光明。但接下来的路并不顺利,他在科举的征途上一连9年3次乡试不中,之后他便放弃了科考之路。十年寒窗,四时苦读,虽未能取得功名,但为他日后编著《本草纲目》打下了坚实的功底。

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,还曾患了一场几乎要了命的大病,一味中药把李时珍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,也进一步激发了李时珍学医的热情。这味药就是黄芩。这段经历被李时珍原原本本地记录在《本草纲目》当中。

李时珍20岁那年,因患感冒咳嗽不止,他给自己开了不少药方,终究是“医者不自医”,一个多月过去了,病情不见好转,反而更加严重。在他身上出现了骨蒸潮热、肌肤火烧火燎的症状。他每天吐痰差不多有一碗,又逢暑天,更是心烦口渴,几乎日不能食、夜不能寐。家人都以为李时珍怕是熬不过来了。

这时,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从外地出诊回来,想起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《东垣十书》中记载的治疗肺热如火燎的方法,可以用黄芩汤泻肺经气分之热。于是李父就用一两黄芩煎水,再浓缩,让李时珍喝了下去。服后第二天李时珍身热尽退,接着痰也祛了,咳嗽也好了。
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写下了16字感叹:“药中肯綮,如鼓应桴。医中之妙,有如此哉!”用药如果切中要害、恰到好处的话,就像用鼓槌击鼓一样,掷地有声、立竿见影。这一遭切身经历坚定了李时珍学医的信念。

百花山采黄芩

黄芩的“芩”,最早在《诗经》里便有记载。《小雅·鹿鸣》云: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芩……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”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教授的名字就与这首诗有关,她发现了抗疟的青蒿素,人们也将呦呦与青蒿联系了起来。《小雅·鹿鸣》诗中还藏着另一味中药——黄芩。

记得1980年7月放暑假期间,我第一次在北京郊外的百花山采黄芩。我们7个同学邀请了中药鉴定研究室的张镐京老师一同前往百花山,并且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。

北京周围三面环山,是一个簸箕的形状,出了北京向南就是开阔的华北平原。京西百花山海拔1840米,快赶上海拔1864米的黄山莲花峰了。百花山的山顶有一片广阔的高山草甸,野花盛开,春天里是一幅绮丽壮观的画卷。

在花丛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黄芩,黄芩的花是蓝紫色的,在众野花中很是明显。黄芩是唇形科植物,花冠是唇形的,好似人的上下嘴唇一样。黄芩还有个生在南方的漂亮姊妹——半枝莲,别名叫牙刷草,它的外观与黄芩十分相似,“牙刷草”对外观传达得十分形象,它的花都开在一侧。黄芩是多年生的草本,根为圆锥形,很粗壮,断面鲜黄色。黄芩的叶子还能代茶饮,能清热败火。我采下一片黄芩叶子放进嘴里一嚼,真苦!那次百花山采药是一次难忘的经历,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《百花山行记》,用远志的笔名分两期发表在当年的北京中医学院校报上。

目前市场上的黄芩有野生的,也有人工栽培的,主产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和内蒙古。黄芩一般长到3年时,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已经比较高了,这时采收的通常称为子芩。黄芩栽培到第4年,部分主根开始枯心,5年以上枯心就更为普遍,商品中称枯心的为枯芩或朽芩。

黄芩在采收与晾晒的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淋湿。雨淋会造成黄芩内的有效成分发生水解,根内部颜色变绿,品质自然也就降低了。黄芩药材在切制饮片前,需放在沸水中煮10分钟,通过这种方法迅速杀酶,避免了变质的同时可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,保证了药材饮片的外在色泽与内在质量。

“黄氏三兄弟”

中药里有出名的“黄氏三兄弟”——黄芩、黄连、黄柏,它们都能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。黄芩和黄连形影不离,一起运用在葛根芩连汤、半夏泻心汤等经方之中。

黄芩单独使用擅长治疗肝胆经相关的疾病。黄芩和柴胡相配能和解少阳,常用的处方有小柴胡汤、大柴胡汤。黄芩和龙胆、青蒿相配能泻肝胆实火,常用的处方有龙胆泻肝汤、蒿芩清胆汤等。

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,黄芩、黄连、黄柏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时候往往冲锋在第一线,而且屡建奇功。

现今的生活条件、医疗条件与古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家里都有了保温、保冷的条件,但过食生冷食物导致脾胃虚寒的人却越来越多了。

抗生素滥用会导致不良反应。中药也不能滥用,中药使用不当、不对证,也会出现不良反应,不可动辄吃三黄片之类的药清火。

现代研究

这几年有一个代号为PHY906的植物药制剂声名鹊起。目前已进入美国的三期临床试验。能进入美国三期临床实验的中药还不太多,尽管它们还不是最终的上市新药。PHY906的研究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郑永齐教授。郑永齐是世界著名的药理学家,我认识他还是在20多年前。

我曾应邀到郑永齐所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进行访问。郑永齐告诉我,他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受到了中医药的启发,得益于黄芩汤的研究。复方PHY906的处方就是源自汉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所载的黄芩汤。这个方由黄芩、芍药、炙甘草、大枣4味药组成。中医认为,黄芩汤可用于因邪热入里导致的下痢腹痛、身热口苦等病症的治疗。

2010年,郑永齐在美国《科学转化医学》期刊上发表了文章,介绍中药复方制剂(PHY906)能够降低由于化疗药物造成的胃肠道毒性。

端午说艾【草根一生】

(2015-06-19

05:45:55)[编辑][删除]

http://p3.qhimg.com/t018a9824030b8b443d.png “玉粽袭香千舸竞,艾叶黄酒可驱邪”! 端午节天未亮,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松花江,此时松花江的岸边、岛上早已人山人海,一望无边的人们兴高采烈的采着艾叶、菖蒲-----

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春季抽茎生长,叶形为羽状深裂,叶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,表面灰绿色,有白色毛绒,质柔软。早在先秦时代,人们就把农历五月五叫作恶日。于是,民间会在这一天插菖蒲、艾草以驱魂,薰艾草、苍术、白芷和和雄黄酒以避疫。如今到了端午节,家家都会采上一把放在门前或悬在门梁上。端午节缺了艾就不能称其为端午节了,古代有些地方甚至把端午节称之为“艾节”,可见艾对于端午节的重要性。

艾有着驱瘟杀虫、通经活络、治病防疾的功效。又称艾草、冰台、医草、艾蓬、香艾、灸草、蕲艾、黄草、艾蒿等。《博物志》言削冰令圆,举而向日,以艾承其影则得火,则艾名冰台。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,艾承其下,故艾名“冰台”;医家用其灸百病,故又曰“灸草”。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,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(公元前11世纪~公元前6世纪)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就有记载:“彼采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。”其后,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《离骚》中也提到艾:“户服艾以盈要兮,谓幽兰其不可佩。”《庄子》也有“越人熏之以艾”的记载。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经普遍应用了,而且是以医药用途为主。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艾草苦辛,气温熟热,纯阳之性,能回绝垂绝之阴,通十二经,走三阴,理气血,逐寒温,暖之宫,以之炙火,能透诸经而驱百疾。初夏时节的端午节,正是百病生发,蚊虫猖獗的时节,而艾草恰巧这个时候成熟了,那奇特的艾香能驱蝇虫蚁,净化空气;加上能通经活络,祛除阴寒,消肿散结,就这样,艾草正好成了端午节最好的招福避邪的吉祥草。

http://img5.58.com/product/big/n_1763007417565210.jpg 儿时的端午节,勤劳的母亲黎明前,都会带着我们去松花江边采艾。来到江沿边,晨风破晓,抬头望去,只见柳树婆娑,遍野的艾草苍翠欲滴,深绿色的草叶子闪闪发光,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,很是美丽,阵阵清香,扑鼻而来···在温煦的晨风中,弯下腰去,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,抖落根上的泥土。不到半个时辰,就采满一筐,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,老妈乐得合不拢嘴。回到家中,她会用碎色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,内装干艾草,让我们佩于胸前,淡淡的药香蕴含着慈亲的疼爱和温情,萦绕心灵,经久不绝。虽然事过六十多年,老母仙逝三十秋,如今记忆犹新,历历在目!

艾叶有温气血、逐寒湿有芳香避秽之能。扶余素有“插艾枝,饮艾酒,熏艾叶”的民俗。在堂屋、大门等处挂上艾叶,能祛除毒气,除污浊,净化空气,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。艾草可治百病、招百福,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,使人身体健康。所以古人称“艾”可以“避邪”,至今仍有“家有三年艾,郎中不用来”之说。

用艾草熬水洗澡可以驱散寒气、解毒治病,母亲总是将艾草水倒入缸中,让我和弟弟们轮流泡澡。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,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玉液。在她的熏蒸洗礼下,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,亮若墨玉!

鲜嫩的艾芽,可以当作蔬菜吃,既满足口福,又可防病治病。根据喜好,做成艾叶芽炒鸡蛋、艾芽摊黄菜、艾叶芽生姜末凉拌等,既是美食,又有开胃、暖胃的作用。

陈艾药效绵密,香气也更醇厚。端午前后,艾草济济,正是收艾的好时节。摘了新鲜艾叶,晾干后密封储存,家家常备。或搓成火绳熏蚊子,那从房间的角落飘过来的袅袅艾香烟,蚊虫逃之夭夭,大快人心!居家康乐!

助阳艾叶茶艾叶、茶叶各1克,代茶饮。

http://img.qkzz.net/magazine/1673-5153/2007/04/1085464_3_o.jpg

艾叶熏治偏头痛【草根一生】

艾叶大一把,放在锅内烧开,煮20分钟后端下,趁热用布蒙住头进行熏蒸。水凉了之后再放上火上烧,每次熏两遍,每天熏两次,一个星期后可痊愈。

端午采药【草根一生】

(2015-06-19

05:33:06)[编辑][删除]

瞻仰医圣【草根一生】

(2015-03-06

05:06:42)[编辑][删除]

标签:

杂谈

一位开创先河的医中圣人,济世安民,光焰万丈。

一种治病救人的独特文化,薪火相传,泽被苍生。

仲景是辩证施治的开山鼻祖,奠定万古基业,被誉为“医圣”。

千年绝学,历久弥新;厚重文化,熠熠生辉。万世医宗,璀璨夺目。万病之法,。

华佗读到《伤寒杂病论》时说:“此真活人书也。”

孙思邈曰:“至于仲景,特有神功;寻思旨趣,莫测其致;所以医人,未能赞仰。”(《千金翼方·卷九》)

金代著名医学家成无已评价《伤寒杂病论》“自古诸方历岁浸远,难可考评。惟仲景之方,最为众方之祖。”

清代医学家陈修园称赞:“仲景专以方药为治,而集群贤之大成。医门之仲景,即儒门之孔子也。”

清代徐大椿评价说:“仲景之治病,精微神妙,不可思议。药味不过五六品,而功用无不周。此乃天地之化机,圣人之妙用,与天地同不朽者也。”

王肯堂《伤寒准绳序》曰“黄岐犹羲文也,仲景其孔子乎。”

张志聪在《伤寒论宗印序》中说:“医学始乎轩岐,立方立法,原于仲景本论,故曰,仲景犹孔子,岂臆说哉!”

,“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,不明本论(《伤寒论》)者不可以为医。”

李濂《医史·张仲景补传》:“仲景之术精于伯祖,起病之验,虽鬼神莫能知之,真一世之神医也。”

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,说:“为众方之宗、群方之祖。”

成无己说:“仲景之方最为群方之祖。”

张元素说:“仲景药为万世法。”

王好古说:“执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。”

朱丹溪说:“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。”

李杲说:“后之医者,宗《内经》法,学仲景心,可以为师矣。”

许鲁斋曰:“尝谓医方有仲景,犹儒书有六经也。必有见于此,然后可以议医。”

《中国医籍考》说:“如日月之光华,旦而复旦,万古常明。”日本尾台榕堂曰:“长沙为千古用方之鼻祖……故苟能讲习谙练以精究其意,推广其义,则万病之治可运之于掌也。”“经方大师”张仲景及“方书之祖”《伤寒杂病论》享誉之盛,由此可见一斑。

“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,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”,医圣祠大殿的这副对联,就是张仲景盛名千年不衰的最好诠释。

传递爱意中药诗【草根一生】

(2015-02-19

10:12:14)[编辑][删除]

标签:

情感

开中药店的小老板丧妻欲续弦,有人给他介绍了一年纪相仿女子,双方一见钟情,又不便直白。小老板为表达心中爱意,就用中药名作诗一首送给她:珍珠开张,独活惆怅,半夏空对郁金香。知母心,莫待乌头白,欲知断续未得。谁知那女子也精通中药,见了此诗甚喜欢,立即对诗一首给予回复:云母帘闭,沉香扑鼻,防风凉透薄荷裙。熟地情,佳期从容计,思公欢愉可期。两首诗中,用了珍珠、独活、半夏、郁金香、知母、乌头、断续、云母、沉香、防风、薄荷、熟地、苁蓉等中药名,一问一答,爱慕之情和期待之心,用独特的中药名诗优雅而含蓄地表达出来。

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失恋后,思念候慧卿的诗歌用中药名串成:你说我负了心,无凭枳实,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,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。细辛将奴想,厚朴你自知,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。想人参最是离别恨,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,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,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,嘱咐使君子,切莫做负恩人。你果是半夏当归也,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。诗中巧用枳实、地骨皮、威灵仙、细辛、厚朴、破故纸(补骨脂)、人参、甘草、黄连、白芷、使君子、半夏、当归、天南星等中药名,倾吐了爱的幽怨和海誓山盟。

中药的爱情【草根一生】

(2015-02-20

08:37:00)[编辑][删除]

转载

标签:

情感

宋朝诗人陈亚,写一位少妇盼郎归的诗:“相思意已深,白纸书难足。字字苦参商,故要槟郎读。分明记得约当归,远至樱桃熟。何事菊花时?犹未回乡曲。”

诗中相思子、意苡仁、白芷、苦参、槟榔、当归、远志、菊花、茴香都是中药,幽怨期盼意境全出。

李时珍,外出多日未回,妻子吴氏很想念他,写道,“槟榔一去,已过半夏,岂不当归耶?谁使君子,效寄生草缠绕他枝,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。妾仰观天南星,下视忍冬藤,盼不见白芷书,茹不尽黄连苦!古诗云:‘豆蔻不消心上恨,丁香空结雨中愁。’奈何!奈何!”

诗中,槟榔、半夏、当归、使君子、寄生草、芍药、天南星、忍冬藤、白芷、黄连、豆蔻、丁香都是中药,表达了思念之情。

李时珍回一首,“红娘子一别,桂枝香已凋谢矣!几思菊花茂盛,欲归紫菀。奈常山路远,滑石难行,姑待从容耳!卿勿使急性子,骂我曰苍耳子。明春红花开时,吾与马勃、杜仲结伴返乡,至时有金相赠也。”

诗中,红娘子、桂枝、菊花、紫菀、常山、滑石、从容、急性子、苍耳子、红花、马勃、杜仲都是中药,夫妻之情可想而知。

唐朝王枕喜欢邻家采药女子,作了一首诗,“珍珠开张,独活惆怅,半夏空对郁金香。知母心,莫待乌头白,欲知断续未得。”

诗中珍珠、独活、半夏、郁金香、知母、乌头、断续都是中药,期待之心一览无余。

女子立即回复:“云母帘闭,沉香扑鼻,防风凉透薄荷裙。熟地情,佳期从容计,思公欢愉可期。”

诗中云母、沉香、防风、薄荷、熟地、苁蓉都是中药,巧妙同意,中药成全一对比翼鸟。

中药名诗创作,首先得归功于中药的命名者,因为不少中药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。

以形命名 如牛膝,因其茎节粗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;白头翁则以其“近根处有白茸,状似白头老翁”而得名;狗脊的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,酷似狗脊而得名。

以味命名 有酸味的酸枣仁、甜味的甘草、苦味的苦参、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;五味子因其“皮肉甘酸,核中辛苦,都有咸味”,五味俱全故而得名。

以色命名 如红色的有红花、赤芍、丹参等;黄色的有黄柏、黄连、黄芩等;青色的有青皮、青蒿等;白色的有白术、白芷等;紫色的有紫草、紫花地丁等。

以地命名 如川连、川芎、等,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;广藿香、广木香产于广东;建曲、建泽泻产于福建;云茯苓产于云南;关防风、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,因而得名。

以因命名 如半夏成熟,恰巧是夏季过一半,故得其名;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萎谢而得名;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;万年青因四季长青而得名。

以效命名 防风能治诸风头痛;泽泻能泄利水湿;益母草能治妇科病;千年健能“祛风延年”;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;骨碎补能活血壮筋、续骨疗伤。

另外,有些中药的别名也颇耐人寻味。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效,尤似和事的国老,故又称“国老”;大黄泻下作用猛烈,功大力专,好似勇猛无敌的将军。故也称“将军”,富有情趣,寓意深刻。

中药谜【草根一生】

(2015-02-19

10:00:23)[编辑][删除]

标签:

育儿

1、果在刺中央,秋来满山冈,核仁是良药,安神作用强。(打一中药名)答案:酸枣仁

2、美丽一姑娘,家住高山上,只因心肠善,为人专治疮。(打一中药名)答案:山慈姑

3、一物陆地长,一物水中生,姓异治同病,共唤一个名。(打两中药名)答案:草决明、石决明

4、一人一家多辛苦,儿子再大不离母, 百年古书已无用,千里捎书一字无。(打四个中药名)答案:丹参、附子 破故纸 白芷

华佗巧释药谜诗【草根一生】

(2015-02-19

09:09:23)[编辑][删除]

标签:

文化

曹操写了一首诗,叫主簿杨修送交华佗,华佗打开一看,见写的是:

胸中荷花,西湖秋英,晴空夜珠,初入其境,长生不老,永远康宁,老娘获利,警惕家人。五除三十,假满临期,胸有大路,军师难混,医生接骨,忠诚老实,不能缺枝,药店关门。

华佗看后知曹操有意考他,便展纸挥笔,一口气写出了曹操诗意中十六味中药名称。

写毕,他托杨修转交曹操,曹操看后大喜连声称道:“华佗真乃奇才也。” 华佗写的是:穿心莲

杭菊 满天星 生地 万年青 千年健 益母 防己 商六当归 远志 苦参 续断 厚朴 白术

没药

半夏对黄连 【草根一生】

(2016-02-09

05:34:24)[编辑][删除]

标签:

健康

半夏 黄连

半夏辛温有毒,降逆和胃止呕,燥湿化痰,散结消痞;黄连苦寒,清热泻火,解毒燥湿。苦入心,泻心者必以苦,辛走气,散痞者必以辛,黄连、半夏二药合用,辛开苦降,散痞和中,善治痰热互结,阻于中焦,胸脘痞满胀痛,呕吐,大便干结等症。是半夏泻心汤配伍的精妙之处,也是脾胃病常用而独特的用药之一。

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农历五月称作“午月”,五日又常写作“午日”,“端”又是“初”的意思,所以五月初五就叫“端午”,也称端五,五为阳数,故又称“端阳节”。

因“午月”和“午日”两个“午”字相重,所以“端午”又叫“重午”。此外,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,如:午日节、五月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,天中节、诗人节等等。

过端午节,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过节习俗。在中原地区其内容主要有:佩香囊,悬挂艾叶、菖蒲,赛龙舟,比武,荡秋千,采药,洗浴,给小孩涂雄黄,饮用雄黄酒、菖蒲酒,吃粽子、蒜蛋和时令鲜果等。有些活动,如赛龙舟等,突破了时间、地域界线,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。

端午日采药,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。据《夏小正》记载:“此日蓄药,以蠲除毒气。”五月五日,竞采杂药,可治百病。在太平圣惠方中,就有很多农历五月五日午时采药、制药的记载,如“益母草五月五日收,收草时勿令根上有土” “於五月五日午时,铁器内,烧为灰”。在端午于蛤蟆口中塞墨锭,悬挂起来晾干,即成蛤蟆锭,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。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,源于汉代“蟾蜍辟兵”之传说。

农历五月五日采药,叫“采百草”。草药在这个时候,其茎叶已经成熟,不老不嫩,气味最浓,药性最好,治疗疾病的效果当然就好,所以人们才于此日采药。天未亮,松花江的岸边、岛上一望无边的人们兴高采烈的采着艾叶、菖蒲-----

“玉粽袭香千舸竞,艾叶黄酒可驱邪”!

藿香,佩兰各等分,装入香囊,佩戴。解暑化湿,芳香化浊。

银杏:穿越亿年的植物活化石

摘自2025-4-16中国中医药报

张凤霞 陕西省甘泉县中医医院

“四壁峰山,满目清秀如画。一树擎天,圈圈点点文章。”这是宋代苏轼《题大苏山银杏》中的句子。在苏轼眼中一株银杏就是擎天柱,一粒果就是一篇文章。“鹅毛赠千里,所重以其人。鸭脚虽百个,得之诚可珍。”这是宋代欧阳修《梅圣俞寄根杏》中的句子。在欧阳修眼中银杏就是君子之间互表情谊的纽带。“秋天到来,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,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,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……”在郭沫若眼中银杏是岁月流金般的地毯,是高贵奢华的锦衣。难以想象的是,这饱含诗意的银杏至少在两亿年前就已经开始装点世界。银杏树堪称植物界的“活化石”。在漫长的年代里,银杏见证了地球环境巨大变迁,顽强存活至今,是古老的孑(jié)遗植物。

银杏树本身就是一个传奇,它是植物里的“活化石”。是植物就要开花结果,银杏也不例外,可它的开花与结果却很诡异。就说开花吧,2月开青白色小花,成簇,在夜晚二更时段突然开放,开完即谢,比昙花还快。人若想见,那整个2月都不要睡觉,夜夜守在树下,还得目不转睛地盯着呢。要看它结果,等得更是心急,一棵银杏树从栽种到结果,需要长达20多年的时间。为此,银杏也落下了“公孙树”的称呼——公公种下,孙子才能吃得上银杏果。

银杏不仅以其美丽的外观和顽强的生命力赢得人们的喜爱,更因其丰富的药用价值而备受推崇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银杏“原生江南,叶似鸭掌,因名鸭脚”。直到宋朝,受到皇上青睐,才一举翻身,得了“银杏”这个美名。银杏的名字,也与果实颜色呈白色有关。银杏果也称白果。在中医理论中,白果(银杏的种子)被认为具有多种医疗功效。白果味甘、苦、涩,性平,有毒,归肺、肾经,功能敛肺定喘、止带缩尿,用于痰多喘咳、带下白浊、遗尿尿频的治疗。需要指出的是,白果含有白果酸、白果醇及白果酚等有毒成分,食用银杏必须注意方法和剂量。

现代医学研究揭示了银杏的保健功效。银杏叶提取物被证实具有通畅血管、保护肝脏、改善大脑功能、润皮肤、抗衰老等作用,对老年痴呆症和脑供血不足有效果。研究还发现,银杏对于减少心律不齐有作用,在应对哮喘、中风等方面也有潜在应用价值。

岁月流转,银杏见证了数不清的物换星移。历尽无数的幻灭和新生,银杏如同一位缄默的老者,又饱含着澎湃的生命之力,伫立在这亿万年的孤独与喧嚣之中。如今,银杏依然在缓缓生长,与亿万年前并无二致。就像陪伴过其他那些生物一样,银杏将继续在静默中陪伴人类,见证人类的地老天荒。

桑叶又名铁扇子、蚕叶、神仙草,为桑科植物桑的叶。其味甘苦,性寒,归肺、肝经,具有疏散风热、清肺润燥、清肝明目,常用于风热感冒、肺热燥咳、头晕头痛、目赤昏花等病症的治疗。现代研究发现,桑叶富含黄酮类、生物碱类、多糖类等活性成分,具有降血糖、降血脂、抗衰老、抗炎、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。此外,桑叶富含的维生素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更赋予它极高的营养价值。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,使其在药用、营养保健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。桑叶药食两用,食用历史悠久。